张友清(1904—1942)
发布时间:2024-12-10


张友清,原名张学静,陕西神木人。1904年出生。1921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积极阅读进步刊物,踊跃参加中共和青年团领导的学生运动。1925年毕业后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8年转入杨虎城部开展兵运工作,任第10军军部少校参谋,同时担任中共亳县特委委员兼鹿邑县委书记。1928年底由中共顺直省委派到北平,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0月,在领导全省人力车工人斗争中被捕,后获释。1930年10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后又任河北临时省委委员。1931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河北省委和天津市委遭到破坏,张友清再次被捕入狱,长期关押在北京草岚子监狱。

1936年,华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为便于开展工作,9月,张友清等一批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的政治犯被营救出狱。他一出狱便被派往山西任省工委书记,与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共同推进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张友清到任后积极营救被关押在山西省第一监狱、太原陆军监狱和反省院的党员干部。同时选派王一夫、闫子祥、裴孟飞等骨干,以特派员身份,分赴洪赵、运城、晋中等地,迅速建立起党的特委机构,并积极恢复重建太原市委。到1937年5月,太原兵工厂、毛织厂、卷烟厂、织染厂,就有党员50多人。到抗战爆发前,全省有20个县新建了党组织,党员人数达1200余人。

在北方局的领导下,他配合做公开工作的薄一波等人,在山西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通过牺盟会这一合法组织秘密地在各地建立党组织,向新军输送党的领导干部,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全省105个县,县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县县有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斗,有70个县的县长是共产党员,形成了一支抗日救国的强大力量。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后,张友清等率中共山西省委(10月省工委改称省委)撤离太原。

1939年3月,党派张友清到秋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同年秋,任中共北方局统战部长。1942年2月,任北方局秘书长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协助彭德怀、杨尚昆、左权等处理北方局和八路军日常工作。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张友清为掩护战友突围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被俘。

在日军“太原工程队”,张友清受尽了敌人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不停地鼓励身边的同志:“要坚持斗争,要活下去,迎接胜利的到来!”1942年7月7日,他还在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坚持,坚持,坚......”第三个“坚持”没说完,心脏停止了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组织和民众在太原双塔烈士陵园为张友清烈士修墓立碑,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