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通道

繁體 我的太原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锦绣太原 > 太原概况

人文太原

发布时间: 2024-02-02     
来源: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     

古代传说。《左传·昭公元年》载“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台骀降服汾河黑龙,洪水退去,露出平坦的土地,人们给这块沃野起名“太原”,很久以后,这块“龙”的土地上逐渐形成城市,于是太原又有了“龙城”的说法。相传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三过家门而不入”,太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区域,有禹在太原北部系舟山停泊的传说。

历史人物。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晋阳山水孕育出众多彪炳史册的千古风流人物。有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和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唐叔虞;有叱咤于春秋之际政治舞台的赵国奠基人赵鞅,战国之初赵国第一代国君赵毋恤,北魏末东魏初的丞相高欢,后汉的创建者刘知远,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有享誉文坛的隋代史学家王劭,唐代著名诗人王翰、王之涣、白居易,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乔吉,元明之际杰出的古典小说家罗贯中,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文学家傅山,清代著名学者、汉学家阎若璩,画家、小说家刘璋;有身系国家安危的大臣西汉外交家常惠,唐代名相狄仁杰,明朝中叶重臣王琼;有驰骋于战场的三国魏名将郭淮、王昶,西晋保卫晋阳的刘琨,家喻户晓的北宋杨家将;有春秋古晋阳城的创建者董安于,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宋代著名绘画史论家郭若虚,书画家王诜、米芾……他们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边疆的开拓、生产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繁荣,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或曾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民间信仰。太原民间信仰众多,有大自然信仰,人神、俗神、鬼神和方术巫祝信仰等,充分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太原民间的各行各业大都有各自的行业祖师或行业神。财神是太原民间极为普遍的祭祀偶像,各行各业的工匠尤其是大小商贾对财神爷都毕恭毕敬,生怕在行为和语言上有所冒犯。太原民间历史上曾经奉黑虎财神和比干、陶朱公、五路财神等诸多财神。但是,众财神中最受太原百姓欢迎而久祀不衰的要数关羽,民间称为“关公”“关老爷”或“关帝”。太上老君是太原境内铁匠、烧砖瓦匠、金银匠以及焊匠、锡匠、制陶匠等作坊工匠崇奉的行业神。染织手工作坊的祖师爷是梅、葛二仙。杜康历来是酿酒作坊祭祀的酒神。民间造纸作坊把蔡伦尊为行业祖师爷。太原过去的醋坊历来敬奉三类神祇,即醋仙翁、水神和财神。境内民间还流行多神信仰的风俗,许多作坊除崇奉自己行业特有的祖师神之外,还尊奉多个其他神祇。

饮食文化。太原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副食是蔬菜和少量的肉类。长期重主食、轻副食。太原面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尤以煮食类面食为代表,有“河捞”“拨鱼儿”“抿圪蚪”“揪片”“削面”“拉面”“剔尖”“溜尖”“擀面”“擦尖”“圪垛儿”“蘸片子”“擦圪蚪”“抿尖”“圪搓搓”“包皮面”“煮疙瘩”,等等。民间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饭”的说法。太原面食是山西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面食花样之多和制作之精,实令外地人称奇。

红色文化。1924年5月太原地方党组织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赴山西,多次实施战略展开,建立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至解放战争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太原战役,太原都是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依托地,留下大量的革命史实,革命传统以及活动遗址与纪念建筑。太原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利用。20世纪50年代先后修建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牛驼寨烈士陵园等一批烈士纪念建筑。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等一批纪念馆先后布展开馆。全市红色景点中,2个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3个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个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旅游,在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方言。作为山西方言的典型代表,太原方言具有山西方言的一般特征。比如,在语音方面保留着古汉语的入声;在词汇中残存有中古时期的“切脚语”;在句法上选择疑问句使用频率很高。就整个太原地区的方言来看,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区及近郊与清徐、阳曲、古交、娄烦等远郊县市区区别明显。特别是娄烦方言,由于娄烦地处深山区,交通和经济开发较其他县区迟滞,因而其方言早期状态保存更好,是极珍贵的研究资料。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与省内外、国内外交流的日趋广泛和频繁,太原市城市居民的成分早已打破地域的局限。而城市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逐渐地弱化方言特点而日益与普通话趋同。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一点是“入声”字的变化:年龄在50岁以下的人,语言中入声字已经没有“阴入”与“阳入”的区别而统统发声为“阴入”。

民俗。约公元前4500年,太原先民定居汾河流域,大力发展农耕业,并逐渐形成太原人相对稳定的生活习俗。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冲突与交融的接壤地带,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渗透的走廊与通道。太原民情风俗因此具有同于中原而异于中原、同于北陲而异于北陲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质的传承和形的变异。周秦之际,太原受中原影响日増,农牧经济和商贸文化迅速发展,民风重义轻生、豪爽悲怆。汉至魏晋,太原人民经历一次次战火乃至民族大迁徙的洗礼,陶冶成刚劲不屈、吃苦尚俭的民情民风。北朝迄唐五代,太原人才辈出,群雄相继,民风尚武善战,尤重耕读,无战勤于耕牧,有战呼之即出。尤其是唐代,太原境内民间风习开始向多元化演进,既保留着浓厚深重的农耕文明印记,又逐渐融入都市商贸的文化基因;既保留着古朴纯粹的乡村民风,又逐渐具有城镇文化的色彩;既保留着以汉民族为主的文化传统,又兼容吸收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宋及金元,随着太原“龙城”辉煌的逝去,古城晋阳的毁灭,民风由开放张扬转向寡言内敛,虽然府南数县风气尚鸷,但绝大部分地区“民不诪张,士不挟党,大夫不凌贱市公”构成太原当时的风尚特点。明清时期,在太原广大城乡中,重商善贾之风甚炽,弃仕从商,劝业者众。尤以晋中商人创立票号为标志,将晋商事业推向顶峰。此际,太原鸷悍尚武之风一扫而光,民风“巧于思敏,寡于言语”,争而不讼,敦而不华,崇尚于节俭,轻仕途而重技艺。关公信仰由晋中商贾推崇而广及民间,成为忠义、诚信、护法、纳财以及保佑平安的多功能神祇。质朴节俭之习,礼让不讼之俗,在太原蔚然成风。清末、民国时期,太原省城房舍宅第虽壮,但饮食极简;家资富庶者颇多,使用多不浪奢。有钱之家尚且如此,而一般市民农家更是以节俭为美德,以勤劳为楷模,铢积寸累,俭朴持家,已成市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交往和人口迁徙日益频繁,太原民俗受南北东西各地域文化的影响,变化十分显著,城市习俗呈现从未有过的变革移易,许多传统习俗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替代。

重点文物保护。太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留存有大量人类文明的实物见证。全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晋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天龙山石窟,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石质燃灯塔童子寺燃灯塔,以及太原文庙、纯阳宫、清真古寺、山西大学堂旧址、督军府旧址等,是太原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太原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以出土文物及传世书画、瓷器和革命文物为大宗。出土文物中,以北齐文物最具特色,数量大,类别多,在全省北朝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晋祠博物馆馆藏傅山书画作品为太原馆藏文物重要品类,也是全国重要的傅山作品保存地之一,“晋公千古一快”草书四条屏、东海乔松图等皆为珍品;馆藏元代龙泉窑瓜棱罐、明永乐梅瓶等为瓷器中的精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独具三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清徐徐沟背铁棍、清徐彩门、风火流星、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晋祠庙会、晋剧、莲花落、琉璃烧制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老陈醋酿造技艺(美和居)、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锣鼓、砖雕(山西民居砖雕)。此外,还有拔花花、狄仁杰传说、二鬼摔跤、傅山传说故事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打岗、高村鼓坊、晋祠大米种植技艺、晋商诚信文化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