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通道

繁體 我的太原
网站支持IPv6

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以来,餐饮行业有何变革? 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何变化?

来源: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公布施行到现在已经出台一周年了。爱惜粮食完成了从道德到法律的蜕变。那么在出台的这一年间,餐饮消费和食品消费行业发生了哪些变革呢?

“肉块改肉片”的意外收获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城市餐饮业中,每年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那么,法律出台一年来,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呢?

近日,中国三农发布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一家自助餐厅,餐厅里“不剩菜、不剩饭”、“勤拿少取、杜绝浪费”的提示语直入眼帘。记者在探访中发现,这家餐厅除餐费外,每桌还要额外收取消费者50元押金。自助餐每位118元,限时2小时,如果顾客就餐时不浪费,结账就可奖励30元代金券,下次光顾直接减免。

仲美山自助烤肉店前厅经理李彩燕:

消费者如果浪费超过150克,每桌加收29元钱。

这家主打烤肉的自助餐厅有200多道美食,各种肉类、海鲜、蔬果、酒水等随意取用,以往浪费现象严重。

仲美山自助烤肉店店长刘晋呈:

因为烤肉要厚才有口感,之前每个桌子上都会备一把剪刀,烤完之后用剪刀去剪。反食品浪费法出台后,我们迅速改良了一下,现在的肉是薄的。

最初店内提供的牛肉和猪五花肉的厚度都在0.8-1厘米之间,现在把肉块改为肉片,厚度缩减为0.3厘米,剪刀也就直接“下课”了。

仲美山自助烤肉店店长刘晋呈:

过去一个月,我们要有80桶厨余垃圾,现在我们一个月是60桶,大约一年能节约8000多元。

店长列了一份节省清单。

挖掘边角料的潜力

自助餐厅如此,其他餐饮门店又是什么状况呢?

记者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一家餐饮门店,临近中午,等待就餐的顾客排起长队。这家门店内、外有不少宣传提示。

据统计,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更是高达38%。

北平食府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

婚宴、满月宴、朋友聚餐等都有浪费的现象,大家都要讲究排面儿。

2021年4月,国家法律出台后,餐饮行业积极行动起来。那么,这家企业在改良菜品上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北平食府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

之前我们餐厅的菜都是整份的,几乎是没有半份的。法律出台以后,现在的菜有大份、小份,还有双拼的。

企业负责人还告诉我们,除了菜品之外,他们在整个餐饮环节都开展节约行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北平食府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

所有的原材料我们都是能给它做成其他产品,像大葱的葱叶儿就直接熬成葱油,葱白部分就用来炖菜。

从食材边角料挖掘潜力,以陶然亭这家店为例,企业负责人列了一份节省清单。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

我们协会有1200家连锁的企业,其中有225家是餐饮企业。我们最近刚刚做过一个调查,这225家企业里面新法实施一年以来,厨余垃圾的平均减少量在10%左右。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宋芳:

反食品浪费法为全社会树立了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鲜明导向,为公众确立了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各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

临期食品成为逆势“黑马”

在疫情之下,有一种消费潮流则逆势而行,那就是购买临期食品。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临期食品超市了解情况。据介绍,目前超市内有2000多种食品,多数价格仅为电商的3-5折,有时甚至低至1折,价格很具吸引力。

好特卖华北区负责人车林:

2020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开了第一家店,大部分是临期食品,保质期大约三个月到半年左右。

临期食品,就是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范围。而购买临期食品,契合了年轻人既要实惠又要品质的消费新趋势。

据统计,国内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岁至35岁年龄段的占47.8%,购买群体超过半数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好特卖华北区负责人车林:

如果这些食品没有经过消耗,那么它们最后就会被焚烧和填埋,会产生大量的浪费。

借势国家法律出台,这家企业正在奋力抓住行业上升的黄金期。

好特卖华北区负责人车林:

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在一年之内大约开了有100多家店。然后在2021年反食品浪费法出台了之后,这一年我们开业了将近400家店。

近两年,临期食品折扣行业发展迅猛,线下店铺好特卖、嗨特购、爱折扣、小象生活等已形成连锁规模。有数据显示,2021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达318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

临期食品折扣超市的发展,一方面是很好解决了我们以前临期食品处理的一个痛点。另外,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践行反食品浪费法的案例。在未来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它也会成为零售行业的一个有效补充业态。

“光盘打卡”有望推动全球节粮

如果说临期食品超市是让利于消费者,吸引顾客主动买单,那么有些“黑科技”则激发了民众由被动变主动去节粮。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光盘打卡”的创始人柳济琛和他的科技团队。

“光盘打卡”平台创始人柳济琛:

大概半数的人员都是技术人员,负责我们“光盘打卡”平台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当初之所以想要做这样一个项目,是因为中国浪费的食物足够养活2亿人吃一年。比如说,我们在高校的食堂里发现,真正做到光盘的是少数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餐厅“光盘奖励”获得灵感,于是,正在大学读书的柳济琛带领创业团队,着手研发了民众参与的节粮小程序。2018年10月,“光盘打卡”在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依托微信小程序,通过“科技+公益+奖励”的形式推动光盘行动,以此传播“敬天惜粮”的理念。

“光盘打卡”平台创始人柳济琛:

现在用户参与“光盘打卡”,就是在餐后对着餐盘拍照。经过我们的AI识别算法判定,只要是光盘的就能获得积分奖励。另外,这些积分也可以用来捐赠给公益项目。

目前,加入“光盘打卡”的机构已经有近万家,其中包括高校1000多所,以及几百家大型企业和各种类型的社会机构。2020年,柳济琛因其倡导节约粮食的不懈努力,被联合国认可为中国首位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

“光盘打卡”平台创始人柳济琛:

我们每一次光盘减少的食物浪费是38g,减少的碳排放是147g。迄今为止,累计爱心用户贡献了7000多万次光盘,也就是相当于节约粮食3000多吨,然后减少碳排放上万吨。

柳济琛希望,未来他们的实践经验也可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共同为减缓全球粮食浪费而努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宋芳: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可以说,这部法律的出台正当其时,这就要求我们把制止餐饮浪费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做下去,让法律的各项规定切实得到落实。

思路转变,科技创新。有时看似不经意间的举动,却能在经济转型中逆势生长,成就一份独特的事业。节约粮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